10月21日晚,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届国际文化节“智影交汇,人机共生”系列观影活动精选影片《错位》,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举办放映及导赏活动。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与国际合作部联合主办,艺术学院与图书馆共同协办,特邀艺术学院院长李洋教授进行映后导赏,带领观众深入解读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幻经典。

活动现场
作为中国科幻电影早期探索作品,《错位》由黄建新执导,以超现实的视觉语言与敏锐的社会洞察,构建了一部关于技术恐惧与权力异化的哲学寓言。影片通过一位科学家制造自我仿生人的故事,运用精准的场面调度与凝练的视觉符号,揭示了人类在技术理性支配下面临的身份危机与精神困境。
在映后导赏环节,李洋教授从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脉络切入,系统解读了《错位》在布景、美术、摄影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的独特创新。他指出,影片语言大胆前卫,极具实验性并深入剖析了中美科幻电影在美学追求与主题表达上的差异。影片在近四十年前所预言的技术伦理困境、人的异化危机与人机共生等议题,与当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自动化治理等科技发展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活动现场
在观众互动环节,围绕“技术变革是否引发艺术恐慌”的提问,李洋教授分享了他的见解。他认为,从胶片到数字影像,从银幕到移动端,再到如今人工智能参与创作,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引发关于艺术本体的讨论与思考。然而,技术始终是“不完整的创作主体”,真正的艺术灵光仍需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深度参与。他鼓励电影爱好者和创作者以开放而清醒的态度面对技术发展,“理解人工智能的能力与局限,正如画家需要理解摄影一样,不是为了被工具替代,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创作本身,更深刻地表达人之为人的体验与思考”。
2025年正值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本次《错位》观影及导赏活动不仅是一次经典影像的重温,更是搭建电影艺术与科技前沿对话的重要平台。师生们在光影视听中,切身感受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激发了对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融合共生的深层思考。
文字:梅笑晗
摄影:尚士博
编辑:刘帅
